铲车司机工作心得体会范文

2025-09-09

作为一名从事铲车作业六年的专业司机,我深知这份职业不仅需要娴熟的操作技术,更承载着保障生产安全、提升作业效率的重要使命。在日复一日的装卸、搬运、堆垛工作中,我逐渐总结出技术为基、安全为魂、效率为标的工作理念,现将个人心得与行业同仁分享。


一、技术精进:从会开到精开的蜕变

铲车操作绝非简单的方向盘+油门组合。以我操作的柳工CLG856H型装载机为例,其额定载重5吨、**掘起力170kN的性能参数,要求操作手必须精准掌握液压系统响应特性。在实际作业中,我通过数千次实践总结出三看两慢一稳操作法:看物料密度调整铲斗角度,看场地坡度控制行车速度,看周边人员动态保持安全距离;起步慢、转向慢,堆高作业稳。这种精细化操作使设备故障率降低40%,油耗较平均水平减少15%。


去年参与某钢铁厂原料场改造项目时,面对堆积密度达2.8t/m³的铁矿粉,我采用分层剥离+渐进加载的作业方式,既避免了液压系统过载,又将单次作业效率提升25%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:技术精进没有终点,唯有持续学习设备原理、物料特性、场地条件,才能实现人机协同的**化。


二、安全管控:构筑零事故的防护体系

在铲车作业的铁三角(人、机、环境)中,安全是贯穿始终的生命线。我始终践行三查三备安全准则:每日出车前检查制动系统、转向机构、灯光信号;作业前备齐反光背心、安全帽、对讲机;操作中备足应急处置预案(如突发溜车、物料坍塌)。在某次夜间作业中,正是通过例行检查发现转向油管轻微渗漏,及时更换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转向失灵事故。


针对铲车作业的视觉盲区问题,我创新提出镜像观察法:在右前方加装广角辅助镜,配合定期调整座椅角度,将前方视野盲区从3米缩短至1.2米。同时,严格遵守三不原则:不超载、不偏载、不野蛮装卸。这些措施使所在班组连续三年保持零事故记录,相关经验已被公司纳入标准化作业流程。


三、效率提升:打造智能化的作业模式

在工业4.0时代,铲车司机也要具备数字化思维。我主导开发的物料搬运智能调度系统,通过GPS定位与任务管理软件联动,实现了作业路径的动态优化。在某物流园区项目中,该系统使单车日均作业量从1200吨提升至1800吨,设备空驶率降低35%。


更值得关注的是能源管理创新。通过实践经济转速控制法(将发动机转速控制在1800-2000r/min**区间),配合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技术,使单台设备年节油量达2.3万升,相当于减少CO₂排放58吨。这些数据证明:效率提升与绿色发展完全可以同频共振。


四、职业修养:做新时代的技术工匠

面对智能制造对传统岗位的冲击,我始终坚信:人的判断力、应变力和创造力不可替代。去年参加全省技能大赛时,我在故障诊断与排除环节,凭借对发动机异响特征的准确判断,3分钟内定位并修复了液压泵调压阀故障,最终夺得**。这启示我们:既要掌握现代设备维修技术,更要培养听声辨症的工匠本领。


在日常工作中,我坚持三传三带:向新员工传授操作技巧、安全经验、职业心态;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、应急演练、创新改善。这种传帮带模式已培养出5名市级技术能手,所在班组连续两年获评五星级班组。


结语

铲车驾驶室里的方寸之地,承载着安全生产的千钧重担;操纵杆上的细微动作,关系着企业效益的增减进退。六年来,我始终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对待安全,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技术,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升效率。未来,我将继续在钢铁与泥土的交响中,书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彩篇章,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铲车司机的专业力量!
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**篇
轮播多图